推动住房工作高质量发展,探索符合新时代要求、具有雄安特色、可学可鉴可推广的住房保障新路,是党中央赋予雄安新区的重要使命。近年来,雄安新区紧紧围绕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各类人才多样化、多元化住房需求,持续深化住房制度改革,按照“多主体供给、多渠道保障、租购并举”的要求,建立了以需定供、房地联动、分类保障、职住平衡的新模式,探索走出了具有雄安特色的住房发展新路子。
聚焦顶层设计 搭建新型住房保障体系
一是构建新型住房制度体系。紧紧扭住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“牛鼻子”,坚持保障与市场相结合,出台涵盖住房租赁、住房销售、商业办公用房租售、共有产权住房等一揽子政策文件,构建起“1+4+N”住房政策体系,初步形成房屋建、购、租、贷、修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。二是构建多元土地供给体系。全面创新用地模式,积极推进出让、租赁、租让结合、混合空间出让、作价出资、特许经营等多元化供地方式,按照一定比例建设商品房、共有产权房、租赁住房。建立“总量管控、批零结合、定期评估”土地利用体系,综合考虑承接疏解、产业发展和人口导入的规模时序,以需定供、动态平衡、适度超前,合理确定土地供给计划。三是构建完备住房服务体系。完善拓展京雄同城的社会保障体系和政务服务体系,住房公积金实现京雄缴存同城化、提取同城化、贷款同城化。建设以“数字房管”为引擎的“大房管”系统,整合交易、租赁、公积金等业务,实现一网统管、一网通办。
坚持职住平衡 着力打造宜业宜居新城区
一是优化职住空间。贯彻“产城融合、职住平衡”理念,统筹居住和就业,优化职住空间布局,合理把握建设节奏,在产业集聚、疏解集中落地区提前谋划居住片区建设,住房项目一般比产业项目提前半年以上交付,确保供需有效衔接。二是实行现房销售制度。取消商品住房预售制度,实行现房销售、精装交付,交房即交证、所见即所得,从源头规避项目烂尾风险,切实提升购房体验和居住品质。三是优化公共服务。坚持“建一片、成一片、用一片”,均衡布局生产、生活、生态功能,高标准配套建设商业服务及教育、医疗、健身、交通等公共服务设施,建设“城市、组团、社区”三级公共服务设施体系,打造交通便捷、生态宜居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,实现“住在雄安很幸福”目标。
聚焦租购并举 满足各层次人才需要
一是加强租赁住房供给。建立多元化租赁住房供给模式,市场化项目配建不低于30%的租赁型住房,租赁住房和商品住房同设计、同建设、同品质、同交付,构建起“一张床、一间房、一套房”多层次、阶梯化租赁住房供应格局。二是搭建统一租房平台。整合市场主体备案、房源发布、交易撮合、网签备案、价格监测等功能,搭建住房租赁信息化服务平台,实行住房租赁业务全流程线上办理,实行“双核验、双备案”管理,确保真人真房真租真住。定期开展住房租赁市场调查,引导租房市场健康发展。三是积极推进“租售同权”。秉持“长租即长住、长住即安家”理念,积极推动租房者和购房者在教育、医疗、就业等公共服务领域享受同等权利,全力保障承租人在子女上学、居住证办理、积分落户、公积金提取等领域的合法权益,让疏解单位和群众“满意在雄安、满意在住房”。
聚焦房住不炒 促进市场健康发展
一是明确保障对象。坚持市场主导、政府引导、统筹谋划、分类保障,针对疏解单位及配套服务单位人员,符合条件可购买一套商品住房或共有产权住房,暂不符合购买条件可选择租赁住房。二是明确定价机制。坚决不搞大规模商业房地产开发,不搞土地财政,建立公共服务、商务、住宅三种类型土地成本测算体系,构建“两供两价”(供地、供房,地价、房价)联动机制,确保了地价的合理稳定。落实“稳地价、稳房价、稳预期”要求,建立房价形成机制,按照“成本+税费+合理利润”方式测算住房备案价格,引导房价保持在合理区间。三是明确交易秩序。在确保房价合理的基础上,科学制定、实行住房限售政策,一个家庭只能购买一套住房,取得全部产权一定年限后可按规定上市交易,保障了住房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。